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关于组织2024年青岛市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专项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的通知_fun88体育官方手机版_fun88网页版登录注册首页-体育手机版下载
搜索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关于组织2024年青岛市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专项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的通知

来源:fun88体育官方手机版   

发布时间:2024-03-09 02:28:19

  为加快推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我市产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结合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和青岛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等要求,在广泛征集需求和专家论证基础上,经研究决定,现启动2024年青岛市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专项海洋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组织申报工作。本次申报均采用揭榜制,重点围绕我市海洋产业应用导向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调动各方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设立的项目。请相关单位按照指南要求积极申报。

  需求目标:针对我国船艇智能化程度低、各子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不统一、关键系统依赖进口等现状,研制国产化船艇电子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动力系统、推进系统、通导系统和综合显控系统信息互通融合,并与岸端信息平台互联,借助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对数据平台中船舶及航运信息进行深入分析,为船舶动力系统、推进系统、智能化应用、航运资源优化提供支撑,为海洋高端装备以及船艇行业提供一体化国产高性能电子系统。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完成船艇一体化电子系统的研制,系统适用于-25℃到85℃工作环境,DC 9-36V工作电压,满足GD22-2015指南全部要求并取得中国船级社型式认证证书,能与国内外船艇主流动力、推进、通导、光电、海事雷达设备每类不少于3个厂家进行系统集成,可接入不少于20种类型航海仪表、输入输出设备和制式感知设备。在1000米范围内长度10米障碍物识别准确率不小于85%,障碍物测距偏差不大于5%,障碍物数据刷新速率不小于1Hz。岸端系统信息平台每年平均新增接入船舶数量不少于1000艘。至少有1项先进关键技术实现首创或达到同类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并提供佐证材料;申请不少于10件发明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建设船艇一体化电子系统生产线条,实施期内营收不低于2000万元。

  需求目标:针对海工装备大容量电力直驱推进系统技术需求,研究大容量高转矩密度多相永磁直驱推进电机优化设计方法,突破传统三相永磁电机设计技术,解决直驱推进电机极数、相数等结构参数匹配选取、磁极优化设计、参数计算与性能分析等问题,提升多相永磁直驱推进电机设计水平;研究高功率密度高可靠性多相推进变频器拓扑优化设计,形成适用于大容量多相推进系统的变频器拓扑选型方案;研究多相永磁推进系统高性能控制策略,突破传统三相永磁电机控制技术,通过特定谐波消除、鲁棒控制等方法,提升多相永磁推进电机系统控制水平;开发MW级低速直驱多相永磁推进电机及其变频器产品,突破大容量电力直驱推进系统关键设备研制技术,提升海工装备大容量电力推进系统优化设计及研制水平。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MW级低速直驱多相永磁推进电机及其变频器;驱动控制部分核心算法实现复频域矢量变频调速控制;整机采用水冷技术;功率密度不低于530kW/t;变频器效率不低于97%;电机效率不低于95%;防护等级IP55;取得船级社认证。实现出售的收益2000万元,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4项。

  需求目标:针对复杂天气条件下大型商船进港引航安全的需求,以及恶劣海况下引航员难以登轮引航的局限性。围绕低能见度下的小目标识别、通航环境精准感知、不登轮远程引航等核心技术,研发支持全港区、恶劣海况的伴随式引航艇系统、港口航道低能见度下小目标识别系统、船岸信息交互与岸基控制管理系统。解决传统引航方式在恶劣海况下引航受限的瓶颈问题,实现全天候、全时段引航目标,提升港航数字化水平和船舶进港效率,减少船舶压港时间。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发基于不登轮远程引航的伴航艇系统、不登轮引航平台、远程引航控制管理系统,形成具备夜航、雾航、大风浪通航等复杂环境下的“不登轮”引航系统,建立港口远程引航示范工程1个,完成现场海试及应用示范,示范应用不少于12个月。伴随艇抗风等级不低于8级、船位自动推送时间误差不大于1s;能见度小于300m时,识别范围不少于1.5km,可精确识别船长12m以上的船舶及其他碍航物状态,自动生成3条以上被引船航线km。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需求目标:针对水下航行器在水下运动时极易受到渔网、杂草等缠绕引发推进器故障,常规推进器自身旋转产生的横滚力矩导致航行器稳定性降低等难点问题,研制适用于水下航行器的无轴轮缘对桨推进系统。重点突破基于CFD的低速高扭对转桨流体仿真技术,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叶数、桨距及转速等参数对对转无轴轮缘推进器的影响规律;开展高功率密度、低噪声、高压高效永磁同步电机及驱动控制技术探讨研究,通过电磁仿真设计、热仿真设计优化高压高效永磁同步电机的设计,采用自适应滑模无位置传感器抗扰控制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开展对转桨、电机、驱动器、密封件等一体化紧凑集成高效可靠技术探讨研究,优化整体布局,提高性能和效率。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无轴轮缘高效动力推进系统10套,其中8套工作电压600V,2套工作电压48V;推进系统耐压大于4000m,正向和反向推力不小于40kg;平均无故障时间大于5000h;动力电机额定效率不小于93%,驱动器额定效率不小于96%;动力推进系统分别搭载到ROV、AUV和无人船上在水草丰富区域开展水下运行稳定性、防缠绕验证;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建设无轴动力推进系统生产线台套的生产能力。

  需求目标:聚焦海工装备建造的万吨级大型结构总装集成的需求,开展大型顶升装置的国产化研究。研究顶升标节模块化设计,增强装置零部件间的通用性;研究顶升标节模块组装工艺,实现顶升标节自动安装和顶升;研究液压同步顶升控制,实现顶升过程中各液压缸行程同步。最终实现装备的集中控制、智能监控、同步顶升。研制一套6400t(具有扩容至50000t级能力)顶升能力的液压同步顶升系统,并实现应用,解决国内大型海工装备总装集成的“卡脖子”问题。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一套顶升能力不低于6400t的顶升系统,单点力不低于400t×4;样机单次顶升行程不低于1m,整体顶升高度不低于20m;油缸之间同步性精度在±2mm以内;在海工装备领域实现1个工程建设项目应用;申请专利不少于1项,制定企业标准不少于1项。

  需求目标:针对我国港口超大功率绿色拖轮空白、拖轮燃油污染及碳排放大、拖轮动力系统全部依赖进口的现状,在最大限度地考虑氢电混合动力拖轮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重点开展氢电混合动力系统、超大功率拖轮能量管理系统研究,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功率氢电混合动力绿色拖轮研制,并在青岛港口开展示范应用,降低港口拖轮的经营成本和港口碳排放,提高港口经济效益,为港作拖轮提供更清洁、可持续的“绿色方案”。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1套大功率拖轮氢电混合动力系统和超大功率拖轮能量管理系统,拖轮推进功率7000马力;系柱拖力为正车不低于78t,倒车不低于70t;自由航速13.0kn;燃料电池系统样机发电效率不低于55%,净输出功率不低于150kW。并在港口示范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需求目标:聚焦海洋核安全和应急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海洋核污染自动监测迫切地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难题,以理论计算、样品参量测量、大体积人工放射性核素外推溯源模型为基础,突破核脉冲高速数字分析处理、基线自动调节、海水核素片上原位快速解析、海上长期连续监测漂移自动校正等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海洋核污染自动快速监测;开发海水放射性环境数据资源一体化存储和管理服务云平台,实现分布存储、组网分析、预警服务等综合“云”端部署;研究建立标定、检测和检验的规范方法,开展仪器小型化、模块化、标准化和面向多场景应用系列化设计,开展海试和示范应用。自主研发核信息电子电路板卡,形成国产自主的海洋核污染自动监测技术和仪器装备,实现小批量生产能力,提高海洋辐射安全监测和应急决策及应对放射性污水排放监测的时效性。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海水放射性原位监测传感器,国产化率不低于80%,实现131I、137Cs、60Co、40K等多种目标核素自动甄别和活度定量检测。对137Cs能量分辨率不大于7.0%,探测限1h不大于0.4Bq·L-1和24h不大于0.04Bq·L-1,测量误差不大于±10%。完成包括137Cs在内至少四种以上核素的标准水池实验及海上现场实验验证,搭载浮标、台站等海上自动监测平台开展6个月以上连续应用示范,具备组网和云服务能力。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具备小批量生产能力,推广应用数量不少于5套。

  需求目标:针对边海防立体感知、智能分析、多元应用等难题,突破强衰减场景中多源高维信息获取技术和多物理场融合的目标重构认知技术,研发高分辨水下三维成像声呐传感器,建立基于声光电磁等多源传感器的高分协同感知系统;突破面向数字边海防的AI大模型关键技术,建立多模态数据融合表示学习方法,实现多种典型边海防视觉任务统一表征学习,构建多模态边海防AI大模型;联合多源感知装备与多模态AI大模型,研发数字边海防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岸线海域目标、事件等的可靠监测,开展应用示范。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高分辨水下三维成像声呐传感器,支持多频带同步探测技术,换能器视场角90°×44°,波束角不小于0.2°,最大测量范围200m,分辨率达到1cm;构建不少于3种数据感知模式的感知装备系统1套,具备覆盖海底-水下-水面的立体感知能力。研究面向数字边海防的多模态AI大模型,支持不少于3种模态数据(视频图像、声呐、雷达等);船舶、人员等典型目标检测准确率不低于90%。研发“感知一张网、数据一个湖、服务一平台、管控一张图”的数字边海防管控系统,态势感知与预警研判实时性在10s内;构建异常伴航、接驳搭靠、走私偷渡等不少于10种实战模型;开展2类场景应用示范;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实施期内实现营业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

  需求目标:针对新建深水港口基础设施健康状态精准感知差、常规使用的寿命可视程度低、突发破坏预警能力慢等问题,开发典型港口基础设施健康情况数字化图谱,突破基础设施运作时的状态智能监测特征要素提取技术;研究基础设施长期性能预测模型及风险预警阈值,建立安全状态和未来寿命预测方法和长期性能预测模型;提出基础设施与运营场景融合数字表征仿真、模拟预测推演和智能决策操控方法;形成长寿命、自组网、多预警实时动态数字化基础设施性能安全管理和预警平台及示范应用,提升新建深水港口智能化、安全化水平。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建立1套港口基础设施健康状态数字化图谱,振动和变形等特征要素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振动特征量程达到0.6m/s、响应频率下限不高于0.1Hz,远程传输变形特征量程不小于2000με、月漂移量小于10με;港口基础设施数字化表征几何数据库描述完整性不小于95%,数字模型与实体工程映度不小于95%,突发事件在线识别与预警试验验证准确率不小于95%;形成1套实时动态数字化基础设施性能安全管理和预警平台,建立同时覆盖面积不小于2km2透空码头和直立防波堤的示范应用工程1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

  需求目标:针对海水浴场缺乏粪大肠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自动化监测仪器、实验室检验测试周期长,以及海水浴场水质监测缺乏系统性云平台等难题,突破基于酶底物培养高特异性荧光探针、高精度荧光检测、高灵敏荧光光电检测腔室设计、腔内介质低附着工艺等技术难点,实现对粪大肠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监测;基于智能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可视化区域云平台,集成海水浴场监测各项微生物和理化指标,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海水浴场的水质现状和变化趋势,建立海水水质监测、预警和溯源体系,满足海水浴场监测和评价需求,同时可拓展应用领域,促进“美丽海湾”建设。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海水浴场自动监测系统产品,完成现场海试及应用示范。粪大肠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下限不高于10个/100mL(g),准确度不大于±30%,重复性不大于25%,实际水样比对相对误差不大于±30%,检验测试周期不大于18h;危险生物监测预警平台预警时间不大于60s,准确率不低于90%。完成监测海水浴场水质微生物和理化指标一体化仪器各3套,形成海水浴场系统监测云平台1套,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建设微生物监测仪器生产线处海水浴场进行示范应用。

  需求目标:针对航运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以及信息化衔接不畅通、船舶管理与运维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构建航运服务全流程多源数据标准与体系架构,开展船岸一体化航运业务协同与智慧决策、船舶航行安全、远程运维与智能管理等研究,突破航运全产业链的多源异构数据实时同步技术、航运供应链透明化技术、船舶航行安全态势感知与船舶设备健康诊断等关键技术。研制基于航运互联网的国产化船岸一体化航运服务平台,实现多种船型、多个港口的业务接入与协同,实现航运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运营管理,为船东、船管及船员公司等单位提供标准化、体系化、一体化服务,提升运营效率,助推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1套基于航运互联网的船岸一体化服务平台,连接不低于100艘船舶和10个港口;建立覆盖至少4种航运类型和5种船舶类型的业务数据标准,至少完成1项行业标准;实现产业链中至少5个主要节点的数据互联;构建至少2种数字孪生模型,最大并发用户数不小于50000个。申请发明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

  需求目标:针对海战与海岸、岛礁防御作战等复杂海洋环境下无人艇集群协同围捕,突破协同目标感知算法、协同控制及决策技术、数字孪生系统构建等关键技术,实现“探得到、识得出、捕得住”并示范验证。针对目标特征有效数据不全等问题,研究集群协同目标识别、信息感知融合等技术,实现对围捕目标的识别和实时感知。针对无人艇集群信息缺失问题,研究局部信息下分布式围捕协同控制技术,实现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多目标围捕控制。针对集群数字孪生系统架构和模型构建等问题,研究集群实体和功能性能模型之间相互连通、迭代学习等技术,实现集群运作时的状态趋势变化分析。构建不少于5艘的无人艇集群及其数字孪生系统,开展围捕任务驱动的集群协同关键技术示范验证。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构建不少于5艘无人艇组成的集群示范验证系统1套;在通讯带宽2Mbps条件下,无人艇集群系统运动状态下的艇间距离不小于2海里;无人艇集群队形位置保持精度偏差不大于5m,航向保持精度偏差不大于1.0度;对航行船舶(高度10米)的目标感知与识别能力,单艇目标探测距离优于10海里,距离探测精度优于50m,视距内目标识别精度优于95%;多艇信息融合模式下对已捕获目标船的协同检测、识别与跟踪精度优于98%。研发无人艇集群数字孪生系统1套,实现虚船实船融合的孪生空间协同围捕试验验证;孪生系统中数字船快速性关键指标计算精度优于95%,海洋环境数字模型计算精度优于85%;与无人艇集群实现同步运行。以围捕任务为牵引,无人艇集群应用示范场景不少于3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需求目标:针对海洋观测资料浮标无法开展长期连续定点剖面观测,以及海上通信仍依赖铱星、海事卫星等国外卫星,存在严重“卡脖子”的问题,自主研制智能三点锚系式浮标观测系统,开展智能浮标隐蔽式水下探测技术探讨研究,提升浮标水下长期连续定点剖面观测能力;基于我国自主建设的卫星互联网系统,研发卫星互联网数据传输终端,集成于智能浮标,提升浮标观测数据传输安全性和传输能力;基于自主研发的卫星互联网终端,提升智能浮标远程遥控及水下设备自动收放控制技术,实现岸基指挥站对智能浮标参数的人工远程设定以及水下设备自动收放,加强获取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能力,为保障海洋经济发展和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全要素基础数据支撑。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自主研发三点式锚系智能浮标1套,配备绞车具备自动收放水下设备功能;智能浮标标体直径不小于10m,可部署水深不小于100m,自供电能力不少于20天;绞车储缆量不小于100m,最大收放缆速度不低于10m/min,水下线m;三点锚系浮鼓直径不小于2m,浮鼓数量不少于3个,浮鼓可部署最大水深不低于100m。自主研发卫星互联网数据传输终端不低于2套,终端通信速率不小于12kbps,卫星互联网数据传输终端年产能力不低于50套,推广应用数量不少于5套。智能浮标在青岛市海域开展示范应用不少于6个月。制订行业技术标准不少于1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需求目标:针对水上救援装备送达精度低、救援响应慢、人工依赖度高等问题,研发一种由无人艇、无人机和便携式救生机器人组成的海-空一体跨域协同智能无人水上搜救系统,突破基于智能算法的水面目标识别与定位、面向风扰的无人机精准投送、面向海浪干扰的便携式救生机器人零距离抵达、海-空跨域立体协同决策等关键技术,实现在海洋、湖泊等典型场景的示范应用与产业化推广。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包含无人艇、无人机和便携式救生机器人的海-空一体跨域协同智能无人水上搜救系统1套,可实现搜救识别、协同决策、救援作业等全流程自主运行,具备自主/人工干预双冗余设计。无人机最大有效载荷80公斤、最大航时80分钟、空投误差不大于2米(CEP)、抗风能力达到8级、可自主识别不少于4种的水面人员典型动作类型、落水人员识别正确率不低于95%;无人艇定位误差不大于2米、有效载荷不低于500公斤;便携式救生机器人自重不高于20公斤;3级海况下,救生机器人可抵达目标距离不远于0.5米,从投放到精准抵达时间不超过20秒;形成无人机、智能救援机器人和无人艇一体化自主控制软件一套;建设生产线台套能力,推广应用数量不少于5套,应用场景数量不少于2个;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4、国产通用型水下无人平台UUV柔性智能组合导航系统研究及产业化应用(揭榜制)

  需求目标:针对水下无人平台UUV种类非常之多,使命任务复杂多样,但其导航系统各自配备,性能迥异,标准化低、通用性差,严重制约UUV任务能力形成与大范围的应用的技术瓶颈问题。突破多种定位传感器源信息接入与融合、自主航路规划等关键技术,研制国产通用型UUV柔性智能组合导航系统产品,其可根据UUV任务要求配置导航传感器,形成不同性能的组合导航系统,且适用于国内多数UUV装备使用。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发国产通用型UUV柔性智能组合导航系统产品,具有多源信息融合、水声定位通信、自主航路规划能力,实现系统主板、主芯片全部国产;具备惯导、多普勒、声学定位、卫星定位导航、推算等不少于8种传感器源的信息接入与融合能力;导航精度优于0.1%航程,内部符合定位精度优于5m,动态定位精度优于10m,姿态精度优于0.1°,水下授时精度优于10ms,尺寸小于150mm×100mm×100mm,净重小于1kg,平均功耗小于10W。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实现年产30台套的生产能力,推广行业不少于2个、数量不少于10套,实现盈利收入1000万元。

  需求目标:聚焦恶劣海况下海洋溢油回收处理的环保需求;针对常规溢油围控回收设备在恶劣海况下回收处理难、溢油回收含水量大的难题,提升海面溢油的多系统汇集协调处理水平,提高溢油围控回收设备的远程操作控制自动化程度;研究恶劣海况下海上溢油集成回收装备技术,研制强风力、大流速、高波浪等恶劣海况下的海上溢油集成回收装备产品,开发一套海况与水面溢油实时监控软件,建立恶劣海况下溢油围控回收数学模型以及试验平台。大幅度的提高我国海洋溢油围控回收处理环保装备的技术水平。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实现在强风力、大流速、高波浪等恶劣海况下的溢油围控回收,装备最大抗风速25m/s,最大抗流速4kn,最大抗波高4m,恶劣海况下收油效率达到80%、收油量不少于200m/h;装备具备自动液压控制和内外油层厚度智能监控功能,检验测试范围2mm-200mm,为集成回收装备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可根据油层厚度自动调节收油速率。建立恶劣海况下溢油围控回收数学模型以及试验平台体系1套,形成海上溢油集成回收装备系列新产品,完成样机1套;建立海上溢油集成回收装备生产示范工程1个,形成年生产80套成套装备生产线套海况与水面溢油实时监控软件;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少于1项,推广应用数量不少于40套。

  需求目标:针对我国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大型舰船、现代化港口港机等高端海洋装备对自主可控的绿色高性能润滑油脂技术的迫切需求,开展拥有非常良好生物降解性能的润滑油脂关键组份研究,解决传统润滑油脂在海洋环境应用的生态污染问题;开展润滑油脂抗海水侵蚀及对磨擦副表面防锈防腐蚀技术探讨研究,解决海水环境下摩擦副的腐蚀锈蚀与长效润滑难题;开展海洋盐雾湿热环境与超高载荷耦合作用下摩擦副的高可靠长寿命润滑技术探讨研究,解决大型重载海洋机械的润滑可靠性问题。开发自主可控的高端海洋装备系列绿色高性能润滑油脂产品,解决我国高端海洋装备配套润滑油脂长期依赖进口的瓶颈问题。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完成不少于2个系列海洋高端装备绿色高性能润滑油脂产品,其关键技术指标不低于国际主流产品水平,润滑油产品FE8轴承磨损量不大于15mg,生物降解率不低于80%,抗微点蚀能力不低于10级;润滑脂产品极压性能SRV焊接负荷不低于800N,FE9轴承寿命不低于200h。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建设10000t/年的规模化生产线,实现产品在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大型舰船、大型港口机械等高端海洋机械1000t以上的示范应用。

  需求目标:聚焦海工装备对涂料的国产化需求,开展海洋严酷环境下涂料的抗结冰和长效防护材料研发。突破高性能低表面能树脂、抗冰助剂和光热助剂的合成、涂料配方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抗结冰低表面能长效防护涂料及产业化,解决传统防覆冰涂层易发生相分离的技术难题,大幅度的提高涂料的表面张力、耐温差能力、抗剥离和抗结冰性能,实现防结冰涂料的国产化,提升严酷环境下的涂料长效防护和自主修复水平。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实现防结冰涂料国产化并进行实际案例示范。涂层接触角不低于120°,附着力不少于10MPa,涂层表面硬度不低于2H,基材表面经过处理后达到Sa21/2级,耐剥离脱皮耐盐雾性能不少于5000h。耐交变温度-20℃至60℃,30min内40个周期漆膜不起泡,涂层24 h的自主修复效率不低于90%,冰层附着力下降程度不低于90%,涂层的结冰延时提高20倍,预期常规使用的寿命不少于25年。申请专利2-3项,实现新增年销售额4000万元。

  需求目标:聚焦极地小型海洋观测仪器用电需求,针对极地低温、恶劣环境条件下现用电池衰减快、寿命短及环保性能差的诸多问题,利用极区冰层下部海水与冰层上部空气之间的温差开展温差供电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突破温差能供电装置封闭空间内蒸发-冷凝相变传热与热电转换的耦合匹配的关键技术,减小装备体积;突破轮辋式高效透平关键技术,结合叶轮三维型线优化与导流罩引流技术,提高低温透平热电转换效率,开展在极地环境条件下透平的热电转换特性试验测试,实现透平的宽域、平稳电力输出,实现装备的高效净输出、高可靠性、长寿命供电。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小型极地海洋仪器温差能供电装置5台,单机装机容量不低于100W;装置内除发电透平外无其它动力装备,单台重量不大于25kg(不含工作介质),主要部件换热管直径不大于DN200mm;装置无故障连续运行500小时之后;装置使用环境条件为低温端-40℃~-10℃;在温差20℃时,热电转换效率不低于4.5%,净输出功率占发电功率的92%以上。申请专利不少于5项;建设温差能发电装置集成生产线台的生产能力,推广应用数量不少于3台。

  需求目标:针对海洋船舶螺旋桨空蚀和海生物附着的问题,基于LIS型涂层技术,开发有机硅改性聚氨酯树脂,并辅以负载聚二甲基硅氧烷的二氧化硅气凝胶,构建LIS型无毒、耐磨、防空蚀、长效防污涂层;利用含液光滑表面材料,突破超光滑涂层防污技术;突破LIS型防空蚀防污材料在螺旋桨表面涂覆工艺技术,实现船舶螺旋桨防空蚀腐蚀及防海洋生物粘附性能的提升,开展船舶螺旋桨用防空蚀防污涂层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船舶螺旋桨用防空蚀防污涂层材料产品,完成现场模拟海试。防空蚀防污树脂:拉伸强度不低于5 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00%;模拟老化寿命不少于5年。螺旋桨用防空蚀防污涂层:耐受流速不低于35m/s;抗空蚀损耗(水流速30m/s,6小时失质量)不高于5mg;1年静态挂海测试海生物附着污损面积不高于10%;防污期效不少于18个月。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建设产业化生产线吨级防空蚀防污涂料生产能力;开展船舶螺旋桨用防空蚀防污一体化涂层示范应用1项。

  5、三自由度主动波浪补偿风电运维船用舷梯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揭榜制)

  需求目标:聚焦复杂海况环境下,海上风机运维作业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运送需求,开展三自由度主动波浪补偿操控方法、舷梯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波浪补偿舷梯顶靠装置、波浪补偿舷梯结构高强度轻量化设计及疲劳校核技术等研究,开发出高稳定性、高安全性、高效率的三自由度主动波浪补偿船用舷梯产品,并开展示范应用,解决风电运维船用舷梯关键技术被国外品牌长期垄断并封锁的问题。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开发1台三自由度主动波浪补偿船用舷梯样机,作业环境条件满足:气温-10℃~40℃,最大操作风速不小于20m/s,最大脱离风速不小于36m/s,最大拖航风速不小于44m/s;可吊载人员和货物重量不低于1000kg,作业半径21~31m;栈桥伸缩速度0~1m/s,变幅速度0~5°/s,回转速度0~0.5RPM,回转范围+/-120°;吊载起升模式最大速度1m/s;整机垂直升降高度大于10m,最大升降速度9m/min;在全速吊载模式下可使用3D补偿;具有系统应急脱离功能,实现推广应用;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获得1家船级社认可证书。

  需求目标:针对青岛市发展三文鱼产业的种业“卡脖子”问题,研究三文鱼苗种陆基循环水培育技术,高密度、规模化生产三文鱼大规格苗种,解决制约深远海养殖三文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规格苗种供应问题。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建立1套高密度、规模化三文鱼大规格苗种循环水生产技术体系;建立陆基循环水三文鱼大规格苗种中试与生产基地1个,建筑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生产三文鱼大规格鱼苗(100-300克)不少于10万尾,养殖密度每立方米养殖水体不低于80kg,成活率不低于95%;尾水处理达到省、市养殖有关标准要求。研发1款营养均衡且提高免疫力的三文鱼仔稚鱼人工配合饲料,饵料系数不高于1.1;申请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3个;三文鱼养殖企业推广数量不少于2家。

  需求目标:聚焦我国深远海大型游弋式养殖工船舱养生产模式构建的品种与技术需求,以大洋性鱼类黄条鰤为研究对象,针对船载舱养条件下环境设施适配机理不明、海陆转运安全需求、健康养殖技术欠缺、产品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破黄条鰤大规格苗种保育与转运应激消减技术,实现鱼苗高效安全入舱;开发黄条鰤专用配合饲料筛选与评价技术,实现黄条鰤生长过程中配合饲料替代率明显提升;查明黄条鰤全过程船载舱养生理适配机制与行为模式变化特征,优化黄条鰤高效起捕与加工工艺,建立标准化舱养技术体系;开展黄条鰤全周期舱养试验与示范,形成养殖福利评价技术体系1套,支撑构建黄条鰤等大洋性鱼类的深远海船载舱养绿色生产模式与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提出黄条鰤大规格苗种质量评价关键参数3-5项,建立安全入舱转运技术1项,明确黄条鰤成鱼健康水平指标参数2-3项;建立基于声、光等外因的典型行为管控技术1-2项,开发黄条鰤集群诱捕关键技术或策略1项;建立黄条鰤船载舱养生长模型,形成工船标准化舱养技术体系1套;示范船载舱养黄条鰤密度不低于20kg/m³,示范产量不低于100t,构建黄条鰤船载舱养绿色生产模式1种;开发功能性饲料1-2种,饵料系数不高于2.0,建立基于饲料精准投喂的养殖鱼品质调控策略1项;明确黄条鰤产品的质量评价指标3-5项,形成黄条鰤加工工艺技术分析报告1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培训专业方面技术人员2-3名。

  需求目标:针对刺参无抗绿色健康养殖中环境调控、病害防控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刺参高效功能微生物菌株高通量筛选、功能评价及作用机理研究,建立刺参专用有益微生物菌种资源库;筛选刺参常见病原菌高效抗菌肽,突破目标抗菌肽基因工程菌株构建技术;研发新型刺参养殖高效微生态制剂和抗菌肽产品,优化益生菌发酵及抗菌肽制备工艺,实现低成本产业化生产;集成与优化刺参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建立刺参无抗绿色养殖综合技术体系,为刺参养殖行业提供微生态制剂和抗菌肽产品应用技术规范。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分离和筛选刺参养殖高效功能微生物菌株6株,建立发酵生产的基本工艺3套,芽孢杆菌发酵水平不低于350亿CFU/mL;研发可改善环境、促进生长、抑制病原菌的刺参专用微生态制剂3个、抗菌肽产品2个,抑菌后生元对溶藻弧菌的相对金霉素效价不低于20000ppm,抗菌肽产品对灿烂弧菌MIC不高于200ppm;氨态氮、亚硝态氮等污染物降低20%,刺参保苗和养成成活率提高15%,养殖效益提高20%;产品实现产业化应用,形成年产2000t以上益生菌制剂产能;制订刺参无抗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方案3套,编制刺参养殖微生态制剂应用规范2项;建立示范基地不少于2个,推广示范应用不少于100000m2;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6项。

  1、南极磷虾功能脂质绿色、高效、低碳工程化制备研发技术及产业化(揭榜制)

  需求目标:针对传统南极磷虾油提取技术能源消耗量大、得率低、脱酸难、应用受限等问题,研究南极磷虾油冻虾直提新模式,实现南极磷虾功能脂质绿色、高效、低碳工程化制备;研究基于高含水率南极磷虾的溶剂低温萃取、层析过滤、减压低温脱溶等技术,突破高含水率原料中磷脂直提技术瓶颈和高磷脂含量脂质脱酸技术瓶颈;研发基于改性硅胶吸附技术的南极磷虾油不良风味物质脱除控制技术,磷虾油产品质量达到我国保健食品安全要求;研发Omega-3磷脂酰胆碱高效分离纯化技术,开发可作为医药及高端保健食品原料的高纯度Omega-3磷脂酰胆碱。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开发南极磷虾油冻虾磷脂直提技术,实现对40%、75%、90%等不同浓度磷脂磷虾油的高效精准分离制备,磷虾油酸价低于5mg/g,三甲胺低于10mg/kg;以鲜虾湿基计,提油率不低于3.5%;开发2-3种海洋磷脂功能食品并实现产业化示范,建设百吨级磷虾油提取生产线亿粒终端产品生产线条,实施期内终端产品实现新增出售的收益不低于5000万元;制定南极磷虾相关这类的产品品质衡量准则不少于2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需求目标:聚焦海藻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重大战略需求,针对海藻行业产品附加值低、关键技术支撑薄弱、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足、产品层次不高等明显问题,研究海洋芽孢杆菌资源发掘、工程菌构建、代谢产物调控、糖链结构改造等绿色生物制备技术及应用示范等内容,开发功能性聚谷氨酸及其系列海藻糖酯产品,突破基于浒苔等海藻活性多糖的手性聚谷氨酸及其糖酯的产业化瓶颈,推动浒苔等海藻产业链能级提升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绿色农业提供高效、绿色的新型生物合成投入品,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能,增强无抗时代动物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发掘产聚谷氨酸海洋芽孢杆菌2株以上,获得2-3种聚谷氨酸合成新型酶;建立聚谷氨酸高效发酵生产关键技术,聚谷氨酸发酵生产周期不高于60h,底物转化率60-70%,含量达50-60g/L;开发新型聚谷氨酸糖酯原料及其相关这类的产品3-5个,聚谷氨酸糖酯接枝率达70-80%;建立聚谷氨酸及其糖酯产品产业化示范基地1个,建设生产线t/年,项目实施期内实现出售的收益1000万元以上;构建聚谷氨酸及其糖酯衍生物产业链,肥料增效剂应用推广5-8家、畜禽和水产饲料添加剂应用推广2-3家;制定企业或团体标准2-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3项。

  3、低粘高透PGA与低粘高强藻酸盐高效制备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揭榜制)

  研究内容:针对啤酒等用藻酸丙二醇脂(PGA)透明度不足、酯化工艺安全性低且有害健康,低粘医药级藻酸盐提取率低、低粘与高强难以同时实现等问题,研究筛选岩藻聚糖酶,降低糖胶干扰,形成高纯度海藻酸盐,提高生产效率和出成率;研究筛选脂肪酶,实现生物酯化以替代环氧丙烷酯化法,开发高透低粘PGA产品,解决国际啤酒等行业的PGA高透创新需求,并提升生产的基本工艺的环保安全水平;研究碱性复合增溶体系,以其对褐藻进行碱处理,提高低粘医药级藻酸盐收率,进一步研究温和降解办法,实现均一分子量,以提高低粘度海藻酸钠的强度,形成低粘高强医药级海藻酸盐产品,并解决低粘与高强难以共存的问题。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研制生物酯化的低粘高透PGA产品,透明度低于2EBC,粘度降低至10-50mPas;建立低粘度海藻酸盐技术及应用体系,研制低粘高强海藻酸钠产品,强度不低于1000-1200g/cm2,提取率不少于40%;开发新岩藻聚糖酶,实现岩藻寡糖在保健品领域应用1-2项;年产低粘高透PGA300t、低粘高强医药级海藻酸盐500t;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研究内容:聚焦海产品活运和保鲜、智能化加工与储运等技术需求,突破品质靶向提升、微生态协同优化、3D图像扫描及语义分割等关键技术,研制海产品保活运输及AI智能加工装备,研发生物保鲜剂、自激发活性包装材料、抗辐射食品等,建设自动化加工示范生产线和冷链智能监管系统,构建智慧海产品产业链价值提升关键技术体系。具体需求目标如下:

  筛选水产品优势腐败菌不少于40种,建立水产品优势腐败菌库,挖掘生物被膜形成与腐败菌群体感应系统关键功能基因不少于2个,开发食物组分来源的广谱抗菌活性产物不少于5个,研制至少1种双靶向生物被膜保鲜剂,至少1种智能品质变化预警包装材料;建立基于优势腐败菌的生物被膜保鲜技术、海产品保活运输与低温锁鲜技术、多技术信息融合的水产品品质评价技术、海产品放射性元素检测技术等新技术不少于4项;研制海产品多维调控保活舱、仿形异构切割装备等不少于2套,研发具有冷链远程定位指引和自动测温预警功能智能冷链仓储管理系统1套,构建海产品智能化高效生产模式,提高成品率10%以上,降低损耗15%以上;建设示范生产线条;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国际专利不少于1项;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不少于1项。

  申报项目和单位须符合上述申报领域方向和《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青科规〔2021〕16号)、《青岛市科学技术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财科教〔2021〕21号)、《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青科规〔2021〕19号)的有关要求,同时还须满足以下条件:

  (一)此次申报项目为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以下简称“攻关示范类项目”)。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节能减排、环保、安全等要求,技术上有重大突破,产业上有引领示范,具备实施条件。

  (二)申报单位须为在青注册一年以上(注册日期须在2022年9月30日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不低于项目申请的市拨经费,经营状况良好,有较强的研发实力、规范的运营管理、健全的财务制度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社会信用。申报企业应具备前期研究基础和实施条件,知识产权明晰,具备核心技术和配套资金保障。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由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实施。近3年内有验收不通过的市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不可以申报。

  (三)申报单位要对申报材料的科学性、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经审核发现申报材料有不实情况的,取消申报单位项目评审和承担资格,并记入科研诚信档案。

  (四)申报项目须明确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科研信用记录良好。有超过1项(不含1项)在研项目的项目负责人不得申报(正常参加2023年验收的项目除外)。参加过相关指南咨询论证的专家不得作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小组成员申报。鼓励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和女性科学技术人才热情参加项目申报。

  (五)联合申报须签订联合申报协议,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知识产权和利益归属、合作经费(包括自筹经费)的额度和来源等。

  (六)申报单位为科技统计调查纳统单位的,应提供上年度研发统计填报材料。规上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为2022年度《企业研发项目情况表》(107-1表)和《企业研发活动及相关情况表》(107-2表)。企业上年度研发投入为零或规模以上企业未按规定在相关统计系统填报的不得申报。

  (七)申报单位应依照国家、省、市有关要求,强化项目、人才一体化推进,积极引进、培养人才,并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明确人才引进培养目标。同时,应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在项目申报材料中明确科研助理信息。

  (八)若申报项目涉及科技伦理、科技安全、保密等有关问题,申报单位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伦理准则和保密要求。

  (九)落实“绿色门槛”制度。按照《关于深入推动财政涉企资金“绿色门槛”制度的实施建议》(鲁财资环〔2022〕29号)要求,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对照“绿色门槛”制度进行自查,并就是不是满足制度要求做出书面承诺,填写《“绿色门槛”制度落实企业自查表》(附件3);区(市)科技主管部门需会商有关部门,对申报项目公司进行“绿色门槛”审查,审核检查通过的填写《“绿色门槛”制度审查意见表》(附件4)并盖章,予以推荐上报。

  (十)揭榜制项目对揭榜单位无注册时间要求,对项目负责人无年龄、学历和职称等要求。

  (一)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执行期一般为2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项目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3年。

  (二)财政资金支持不超过项目总投资额度的50%。市拨经费低于申报数额时,不足部分由承担单位自筹解决。自筹经费为项目申报单位或合作单位为本申报项目提供的货币资金(不含各级各类政府资助资金);其他配套可以是支撑本申报项目的房租、土地、货币资金等各类配套条件。

  (三)2024年项目和资金额度将根据年度市财政科技专项资金预算情况做统筹安排。采取无偿资助(分期拨付)或里程碑节点考核结果等方式给予支持。

  1.申报单位使用“青岛市科技计划项目服务平台(试用版)”(),已有账号的,输入账号密码登录;没有账号的,申请注册账号,经本单位项目主管单位审核通过后即可登录系统,进行网上申报(推荐使用火狐、360、谷歌浏览器登录,请勿使用IE浏览器)。申请注册后,请及时联系主管单位做账号审核。

  登录后,点击“申报指南”—选择相应的申报通知,点击“申报”,选择相应方向,(如,产业集群培育专项—强链计划—人工智能方向—具体类别),网上填报。

  网上填报后,提交上传项目依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诚信承诺书、项目绩效目标表、上年度研发统计填报佐证材料、技术成熟度自评报告、“绿色门槛”制度落实企业自查表(附件3)和有关附件材料。网上填报的项目申报书将作为后续形式审查、项目评审的依据。申报系统注册成功后,请妥善保存登录名和密码,以便随时进入系统查看项目申报及任务书签订、项目管理等情况。

  申报单位须于系统申报开放时间(2023年9月26日16:00至2023年10月17日12:00)内完成在线申报提交。申报材料及推荐函均按时提交的,方可视为完成申报;其余情况均视为未完成申报。

  2.项目申报书格式、技术成熟度自评报告模板、项目依托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诚信承诺书和项目绩效目标表可在申报系统中下载。

  3.项目申报单位可选择提供知识产权证(包括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查新报告、检测报告等证明材料扫描件上传系统。

  请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申报材料来初审,并通过系统下载审核通过的项目清单,生成推荐函(附件2),将推荐函和“绿色门槛”制度审查意见表(附件4)加盖公章的电子扫描版于2023年10月18日17:00前上传系统。项目主管部门对所推荐项目的真实性负责。

  青岛市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类项目申报书.doc2.项目推荐函.docx